体重80公斤 2025-4-22 00:25
股市,彻底变天了!
这个周末,投资圈被“机器人马拉松”刷屏了。
现场视频网上一搜一大把,网叔就不凑热闹了。
只能说这场比赛,完美演绎了什么叫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。
有网友笑称:
“第一届机器人残奥会,名副其实!”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L5N9mPw6/2025-04-22-001808-075.png[/img]
但就在大家盯着机器人跌跌撞撞冲线时,网叔的目光,偷偷飘到了另一条冷门新闻上。
没人关心,但分量极重!
4月18日,国常会开了。
别看新闻稿就几句话,分量可不轻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cH7152c3/2025-04-22-001812-466.png[/img]
以前我们都听惯了“稳住楼市股市”,但这次,股市被提到了楼市前面!
这种“换个顺序”的细节,往往代表着思路的变化、方向的调整。
也许,高层对股市的战略地位,真的开始重新定位了。
因为当下的A股,不只是股民的事,它牵动着经济基本盘、民生就业、内需信心…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、更关键!
更关键的是,在关税战逐步升温的大背景下,A股能不能走出一波中长期涨势,不光影响钱袋子,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在博弈中拿回主动权!
A股,已经成为我们打赢关税战的重要一环!
1.0
股市,已经成为我们打赢关税战的重要一环!
众所周知,想赢这场关税战,最核心的一点其实很简单——拉动内需!
说白了,就是得让老百姓多买、多花、多消费。
现在我们最大问题在于:
东西造得太多,国内吃不下,全靠出口消化,关键大头还卖给了老美。于是就给了老美打关税战的可乘之机。
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,单从制造业规模上来看,已经连续15年全球第一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4yJ4CP8S/2025-04-22-001820-620.png[/img]
2023年,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29%,比老美多了整整12个百分点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nVkcK8rb/2025-04-22-001823-570.png[/img]
但另一边,消费占GDP的比重却偏低,甚至低于印尼……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c4L1XDtK/2025-04-22-001826-570.png[/img]
哪怕横向对比其他国家在工业化时期的表现,我们的消费比重都还是偏低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7YtHcgSK/2025-04-22-001829-411.png[/img]
尤其是服务类消费,几乎只有美国的一半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cLKxNrm0/2025-04-22-001832-179.png[/img]
那问题来了,怎么破?
东盟、欧洲市场当然可以继续开拓,出口稳一稳也很重要。但最根本的,是要把我们自己的内需发动起来!
内需强,才有自主消化产能的能力。
到那时候,别人想“脱钩”?不好意思,我们有底气不理!
你看老美现在这么横,加谁的税都不手软,为啥?还不是因为它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!
2023年,美国的消费市场规模达到了18.6万亿美元,占全球30%。
人口之战全球的5%,却包圆了全球三成的商品和服务——你说横不横?
为啥他们能这么买?根本原因还是收入高。
人均GDP已经到了7.6万美元,而我们只有1.3万美元,差了将近6倍。所以说,中国内需的潜力简直无穷的。
但现在问题也在这:
老百姓收入这几年是真没怎么涨,反而缩水了。
资产性收入方面:楼市凉了,股市震荡,理财产品还一个接一个爆雷,直接把无数中产打回解放前。
工资性收入方面也不乐观:大厂裁员,国企限薪,私企更惨——老板比员工先扛不住的都不是个例。
不是大家不想花钱,是兜里没票子、心里没底气。
于疫情后这几年,居民存款飙涨,贷款却放缓——这是啥?是大家集体躺平的信号。
于是,一有点闲钱,赶紧存银行避风险。
疫情后这几年,居民存款飙涨,贷款却放缓——这是啥?是大家集体躺平的信号。
所以,提振内需的关键,不是发几百块消费券,而是得让老百姓看到希望,看到收入增长的可能性!
但问题是,走“工资-消费-工资”的路径,就容易掉进死循环。
没钱—不消费—企业赚不到钱—更没钱—更不消费……
工资要涨,企业得先赚钱;企业赚钱,得先扭亏为盈……这个过程不光慢,还不一定成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mg0bZBXM/2025-04-22-001835-531.png[/img]
那怎么办?
答案:靠资产性收入!
也就是说,让大家手里的“东西”升值,财产变多,人自然敢花钱了。
那资产性收入靠什么?
目前我国老百姓最大的财富蓄水池主要有四个:
(1)楼市:现在能不继续跌就谢天谢地了。
(2)债市:利率一路下行,利率越来越低,收益被透支。
(3)银行存款:长期定存已经跌到1.5%以下,通胀都跑不赢。
(4)就剩下唯一的希望——股市。
这几年大家被A股教育得太深,对“股市带来财富”这事儿已经快失忆了。
但其实,财富效应一旦起来,消费也跟着起飞。
前几天网叔和一位多年的抠门老友吃饭,他居然抢着买单!
为啥?他2019年低点买了一堆黄金,这两年直接起飞,人也飘了。
其实,2015年那波牛市,也带动了一波火热消费。
只要再来一波大牛市,内需这事,分分钟搞定。
最近越来越多的政策和迹象表明,高层已经明确了股市的这个核心定位:
1、A 股的现金正在喷涌而出,融资市一去不复返。
很多人还以为A股只会圈钱,但其实最近几年IPO节奏放缓,A股早已脱离了融资市的定位,正在成为财富创造的来源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QM1jHwwz/2025-04-22-001838-370.png[/img]
2、“国家队”下场,真金白银护盘。
根据基金年报,截至2024年末,国家队(包括汇金、国新、诚通)持有A股ETF超过1万亿元,占整个ETF市场的36.1%。说它是最大股东也不为过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FRvNcGQH/2025-04-22-001841-203.png[/img]
3、长线资金入场,底盘越来越稳。
从去年9 月以来,已经有一系列政策,促进养老金、险资等长线资金入场。
到今年3 月,中长期资金持股已经超过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一,A股的“地基”越来越结实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gjkptJj9/2025-04-22-001844-083.png[/img]
2.0
A股,已经具备了打赢关税战的资格!
当然了,靠政策拉一把、GJD买一买,短期可以撑起场面,但如果股市自己不给力,那想持续上涨、全民受益,依然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说到底,股市能不能让老百姓挣钱,核心就是一个问题:值不值。
换句话说:
股市要能让人挣钱,必须满足两个前提:
够便宜,够优质。
现在的A股,以上两个核心条件恰恰都已经具备了。
1、先来看估值,足够便宜
沪深300指数整体估值只有12倍PE,10年历史分位不到40%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JnQmQJ1c/2025-04-22-001846-995.png[/img]
另一边,美股虽然最近迎来一波暴跌,但是估值依旧不便宜:
以标普500为例,25倍的估值(我们只有12倍),比历史上70%的时间都贵。
[img]https://i.postimg.cc/brCh7hSZ/2025-04-22-001849-762.png[/img]
2、再来看资产质量。
一方面是,我们的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加强。
A股不再是十年前那个靠金融、靠地产、靠故事讲市梦率的小卡拉米了。
如今,产业结构完成大升级,一大批真材实料、全球领先的硬核企业开始挑大梁。
宁德时代: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(市占率超30%),凝聚态电池技术领先,合作覆盖特斯拉等主流车企。
立讯精密:AirPods全球组装市占率第一(50%-70%),连接器制造龙头,深度布局消费电子产业链。
药明康德:全球CRO/CDMO全产业链服务龙头,覆盖药物研发到生产全周期,客户包括全球TOP20药企。
万华化学:MDI产能全球第一(市占率26%),化工新材料技术壁垒构筑核心护城河。
……
这些企业不仅行业领先,还在赚钱、还在分红、还在扩张!
另一方面,从业绩层面看,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。
经过连续四年下行周期的洗礼,现在市场已经从“至暗时刻”里慢慢走出来了。
最近的年报和一季报,越来越多的企业盈利恢复、指标转正,说明整个产业正在回暖。
现在这个时间点,可能正是一个低位起跳前的蓄力阶段。
当下的盈利水平,可能是最近几个季度的低点。
天时,地利,人和,股市反转的核心条件正在不断聚集。
这个过程,注定不会一帆风顺!中间肯定会有震荡回调。
但长期来看,方向非常清晰,趋势非常明显。
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转折点,知道该怎么做,至关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