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yui1 2025-4-18 10:17
虚假宣传自动驾驶或面临2年以下刑期
根据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及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文件,针对自动驾驶技术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已明确强化,相关企业和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。以下是关键要点分析:
一、法律定性及处罚标准
1. 虚假宣传的认定
若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(如车道保持、自适应巡航)宣传为"自动驾驶"或"完全自动驾驶",即构成虚假广告。根据《广告法》第二十八条,市场监管部门可处以广告费用5-10倍罚款,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;若引发致死事故,责任人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二条虚假广告罪,面临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罚金。
2. 责任主体扩展
不仅车企需担责,生产销售"智驾神器"(如欺骗车辆监测系统的设备)的厂商若造成重大事故,可能被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,最高可判死刑。使用者若因此引发事故,同样需承担民事赔偿或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。
二、技术分级与宣传规范
1. 现行技术等级限制
中国《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》标准明确,当前量产车最高仅达L2级(人机共驾),L3级以上尚未获准入。车企需在宣传中标注"辅助驾驶",禁用"自动驾驶""脱手驾驶"等误导性表述。
2. 工信部新规要求
车企需完成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测试验证,明确功能边界,禁止通过OTA升级擅自扩展未审批功能。违规者将面临产品准入限制或召回处罚。
三、典型案例与行业影响
1. 历史教训
特斯拉曾因宣传"完全自动驾驶"在美国被调查,其中国官网虽标注"需驾驶员监控",但仍被律师指出存在误导风险。小米SU7事故后,舆论倒逼监管部门加速整顿车企夸大宣传行为。
2. 消费者警示
驾驶人需明确:开启辅助驾驶后若"脱手脱眼"导致事故,需负主责;保险公司可能拒赔智驾相关事故。
四、合规建议
1. 车企层面
修改宣传话术,避免使用绝对化用语(如"L2.999")。 加强用户培训,明确功能限制。
2. 用户层面
需认清现有技术局限性,保持驾驶专注,避免依赖系统。 此次规范旨在遏制行业过度营销乱象,推动技术务实发展。企业若继续虚假宣传,不仅面临法律严惩,还将损害品牌公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