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用:
原帖由 陌客 于 2025-5-14 22:24 发表 
期待已久的苗苗和元冬的剧情又被排到后面去了么?真磨人呐……
都写好了,可是框架上只能这么安排了,我也愁...
【“我们老于家啊……”老太太捏着颗花生,指尖沾着盐粒,“三代单传的独苗,到小波这辈连个正经媳妇都说不上。”她突然压低声音,那股子炒花生的油腻香气混着口齿间的陈年蒜味扑面而来,“如今这世道,一等一的富贵人家都爱行善积德,给平夫蓝颜家都留着种,几代人念着他的好呢!就咱们静生镇,这一年,十个里面倒是四个是‘双姓子’……”
我瞧见苗苗捏着蜜枣的指尖微微一颤,枣子上的蜜糖拉出丝来,沾在她青葱般的纤秀手指上,继而俏脸彤红,站起身便要走。
“苗苗等下!”于小波一个箭步拦住去路,涎着脸凑近,“再尝尝我娘炒的花生,用的是陈年砂……”他说话时,汗津津的额头几乎要贴上苗苗的云鬓。
所谓“双姓子”,具体来说,就是王家正夫之妻招了李姓佃户为平夫,被李姓佃户下了种,生下的儿子便取名王李根(或者就叫王根也罢)。等王李根长大成人之后再育二孙,其中一孙便以过继形式归宗李家。
说严重一些,这是对平婚制度的挑战,官方对此当然不认可。不过富家助贫家传承血脉,被风化大使视为善举。几百年来都是民间私下的一种协议。
上次子歆来的时候我也和她议过此事,官府对此态度是实用主义的,睁一只眼闭一只眼!民间的说法叫“一子祭两坟,胜过绝户哭”,当礼法与现实冲突时,民间总会自发演化出最人性最经济的妥协方案。
“就说咱们静生镇绸缎庄的殷家,家大业大,现在那掌柜的,原来家里行二,上头还有个哥哥。这个殷掌柜的媳妇,当年为夏五郎下了种,生了个儿子,四年这儿子结婚,又生下了两个孙子,一个便归宗夏家,您猜怎么着?”老太太拍着大腿道.“老掌柜的走了,原本要把这绸缎庄交给大哥的,可大哥突然暴病而卒,这绸缎庄便让殷掌柜给继承了!”
她枯黄的手指比划着,“虽说官府不认,可咱们乡里几百年来都是这么个章程。富户帮穷汉续香火,连风化大使都说是积阴德的好事……”
正午的日头越来越毒,晒得人后颈发烫。我看见苗苗雪白的后颈上沁出细密的汗珠。
老太太殷切地望着我,浑浊的眼球里闪着精明的光。她知道只要我这个正夫松口,苗苗早晚会在于小波枕席功夫下半推半就达成心愿。
“苗苗将来要是能为小波下种,我便去当老妈子照顾她,李先生,您看——” 老太太话说到一半,突然抬手狠狠扇了自己一记耳光,“啪”的一声在院子里格外清脆,枯瘦的脸上立刻浮起五道红痕,“老身糊涂了!小波这般混账行子,也配……”】